曾麗許情董熹 作品

第267章 開工

  就比如演員陣容,姜聞做為第一個簽約的演員,首先就將他的定妝照發出去。

  關於《13》的服飾問題,董熹決定參考歷史但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變。

  特別是做為反派的匈奴,他們的服飾主要選擇一種直襟式的短衣,再配合上寬大的褲子。

  簡單來說,就是斯巴達的風格,選擇露出整個胸腹部以及手臂。

  因為主戰場是戈壁地區,所以為了防止皮膚被陽光燒灼,還給其加了一件披風。

  這種造型的衝擊力十足,特別是當演員成百上千的時候,那種古銅色的肌膚匯聚成海,給人的視覺衝擊不亞於特效大片。

  為了更有說服力,董熹逼著擔當顧問的歷史教授,翻遍古籍找出一種類似的服飾。

  證明電影的服裝不是胡說,而是有歷史考究的。

  至於觀眾信不信,董熹就不管了,能堵住一部分人的嘴就堵住一部分。

  扮演匈奴士兵的角色,大多都是軍人所以不用擔心身材的問題。

  可其他的演員就不行了,總不能小兵肌肉狂暴,將軍個個白斬雞。

  所以,董熹給演員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健身,以及曬黑皮膚。

  沒有人會抱怨,包括姜聞在內,誰都明白現在要演董熹的電影是那麼難得的事情。

  而關於演員方面,董熹依舊是獨斷專行,十三將士的人選,除了他之外還包括段奕紅、潘月明、鄧潮、王寶強、黃博、王大智、呂行、季松等。

  基本上全是公司的男藝人,還留了幾個角色給插班生,既然是群像戲就不可能都是一副面孔,各種各樣的日常笑料穿插其中,才能讓觀眾感到驚喜。

  董熹打算整部電影的風格,偏向於場面史詩戰爭,日常搞笑溫馨,讓觀眾代入其中後,才會讓戰爭顯得更加殘酷!

  《13》對外宣傳,特別是在美國的宣傳會主打反戰牌,但實際上卻是不折不扣的戰爭片。

  宏大的戰爭場面,也會對董熹的指導能力有了新的挑戰。

  他現在為止導演的影視作品,沒什麼大場面的機會,對於幾千人的戰爭,場面的調度,演員的站位,運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