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一鍋出 作品

第九百一十六章 政策落實誰為尊

現在咱們也帶了這樣的工具,想來大家不會願意要七零粉或精米。”

護衛至少這些都懂,對他們不保密,他們吃白麵的時候也會問,為何這麼白?

周圍的百姓勉強聽懂了,不少人皺眉頭。

“軍爺,磨完白麵剩下的東西哪去了?”百姓想到了不白的部分,給誰吃了?

“那個叫次粉,能夠拿來釀醋,還可以做成口感很差的麵包,黑色的。

但咱們一路邊走邊買邊磨,次粉全拿來做膨化顆粒飼料餵馬和騾子了。

它們需要好東西,趕路急,吃不好會影響速度,吃膨化飼料,牲口不肚子疼。”

護衛知道百姓認為浪費了,卻還是說出來,喂軍馬不可惜。

如果做成黑麵包,可以給窮苦人,又硬又黑又酸。

“麵包是什麼?”還有百姓好奇。

“像饅頭似的,饅頭是蒸的,麵包是烤的,我去找人說說,看時間夠用不,給烤一下黑麵包,需要先發面。”

軍士沒吃過黑麵包,只聽說有這種,正常的麵包吃過,香,放了雞蛋和奶的麵包,又白又軟。

四個親王不管這樣的小事情,他們騎馬跟著隊伍在水田的旁邊轉,設備挪過來,準備插秧,百姓就能騰出手來乾點別的,插秧機上有工匠負責放稻秧。

水田裡面現在全是水,用麻繩繃了線,按照線來插秧,這樣插完的秧整齊,有利於營養吸收和光照。

“水準儀用不上了,旁邊有灌溉渠,看水怎麼流就知道田如何開。”

里長親眼看到情況,發現不用任何工具來測地形,有水,按照水的流動,還能不明白哪裡高、哪裡低?

朱聞天最瞭解情況,這個地方還有能夠變水田的位置,有一段時間,本地有兩萬多畝種水稻。

後來一直就賣不上好價,有東北大米比著,百姓就開始種玉米,玉米產量高,順便養殖牲畜、家禽需要玉米。

稻草喂牲畜家禽不行,玉米秸稈沒問題。

隨著信息交流速度快,有人刻意宣傳晉祠大米,晉祠才又開始增加水田面積。

現在的大明,只要讓晉祠大米成為貢品,那價格必然飛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