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一鍋出 作品

第七百三十七章 棉花糖白富人家

“一個棉花糖,孩子吃半天,比一塊糖好。”劉伯溫評價。

“看看究竟多少成本,若低,在封地一文錢賣兩個,封地的百姓沒南京富裕,要不做大一倍。”

朱樉看到排隊的人多,知道一文錢對於南京的百姓已經不算什麼了。

他的居必七和百貨商店產品製造廠就有雙職工家庭,甚至十三四歲的孩子也可以幹計件。

家中有老人的話,幫忙編織東西,工廠也收,比如做豆腐乾的席子。

商人們會把醬菜、啤酒、肥皂、香皂賣到別處。

說白了南京在賺大明其他地方百姓的錢,因為有好產品,別處百姓的土特產賣不上高價,商人會低價收,然後送到其他地方。

像南京的一些地方土特產並不貴,有的商人想抬價,別處的商人想快速出貨回籠資金,降價。

四川成都,現在叫益州的土特產送到福建泉州可能價錢更高,卻出不了多少貨,賣不動。

在南京只能賣低價,競爭激烈。

一線城市同樣的服裝比四線城市便宜多了,收入也比四線高。

“看孩子們穿的衣服都不錯,記得前幾年,街上進入臘月後,有許多人穿單衣,現在全包上了。”

劉璉觀察百姓生活改變,孩子們的衣服漂亮,就是從下丘村兒童服裝店買的。

服裝店裡有貴的,綾羅綢緞的,也有便宜的,苧麻、棉布,但做得漂亮,孩子穿在身上就可愛。

各種卡通動物裝飾在服裝上,包括兔子耳朵的帽子。

關鍵一身苧麻的衣服才四十文左右,南京工作好一點的人一天的工錢。

“洛水生產的棉布等東西,拿到應天府賣,比應天府婦人在家中織的便宜,得想辦法讓應天府的人手進行工業化生產。

不然洛水的商人把別處的人衝擊得沒有錢賺了,手工織布一天才能織多少?

同樣幹一天活兒,有人從棉花到布賺的差價是其他人幾十上百倍。呵呵呵呵……”

朱樉正說經濟方面的事情,突然笑起來,下面有個小寶寶摔倒了,剛買的棉花糖掉地上,寶寶捧著棉花糖嚎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