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一鍋出 作品

第七百三十三章 定價必爭經濟論



            朱聞天看著路,跺一跺,心情舒暢。

修橋補路是傳統,正常來說,官府只要把路修出來,以後無須再管。

百姓看到路好了,每個人都會維護,非常自覺。

下大雨了,有的地方路面凹陷,百姓看看旁邊那麼多的石頭,就用手抓著一把把地填上,再用腳踩踩。

每一個路過的百姓都如此,因大雨破壞的路面很快就會被修好。

趕上秋收後,有石磙子,百姓一起拿著到路上壓一壓,因為沒有人會繼續管他們。

官府修路是一次性的,修完就不理會了,再修不一定多少年之後。

百姓知道,如果自己也不管,那這條路就廢了。

百姓也是村子裡的百姓,如下丘村般,村子的路被水衝了,大家得去弄石頭和沙子來修,不然指望誰?

如此樸實的思想延續到村子之外,大家也一樣遵守規則。

就像自己家種菜地,壟溝是用來澆灌的,壟臺上種蔬菜,採摘的時候人走壟溝。

哪怕剛剛播種,人需要穿過菜地,也是走壟溝,沒有說踩壟臺的。

小孩子偷鄰居的黃瓜吃,會走溝,然後看黃瓜,沒長大的不碰,尤其是帶花的,碰了後就不長了。

然後偷的時候用指甲掐黃瓜後面秧,而不是揪秧,因為他們自己家裡就這樣做的。

是的,偷也得按照規矩來,不能踹了壟臺又拽秧,偷和壞要分開。

這屬於深入骨子裡、靈魂深處的樸素。

尤其是夏後入秋的時候,黃瓜地都打架子,偷黃瓜的人看每個秧,小的沒長大的不偷,還能長呢!

然後見到秧子下面有大黃瓜,上面有個麻繩,再瞧瞧,哎呀!眼見貼地了,趕緊把旁邊的秧子捋一捋,然後把繩子解開,往上躥個位置,這樣就不貼地了。

因為這種都是用來打種的,離地最近卻不能碰到地,碰到就爛,那怎麼可以呢?

偷黃瓜的人不允許啊!我偷黃瓜是我要吃,你家種黃瓜的你這幾天沒管了,沒見到留種的要貼地了?

還有你這秧子上面爬蟲子了,我給你摘一摘帶蟲子的葉子,你家太懶了,下次偷都不偷你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