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見林香蓮面目可憎,不復從前,王興財就道:“我自有安排,你不用操心。”




林香蓮眼睛都紅了,"安排?什麼安排?安排就是你把所有企業都捐了嗎?你什麼都沒有了,你以後讓我們娘仁怎麼過?"




她坐地大哭。




一邊捶地,一邊道:“結婚的時候你發誓對我好的,就是這樣的好嗎?是不是在你心裡,我們比不上前頭的?掙的都給他們,輪到我們就什麼都沒有。"




看到她這副作態,王興財皺眉,"你當年發誓說不是圖我的錢。"




現在呢?




為了錢,連臉都不要了。當著下人的面撒潑,沒有一點當家主母的體面。




王興財揉揉眼睛,在林香蓮無言以對之時說道:"行了,別撒潑打滾了,事已至此,無可更改,你接受最好,不接受也得接受。"




他算是看清林香蓮的嘴臉了。




林香蓮越想越氣,"不能再要回來嗎?就說我們不捐了,不捐了。"王興財驚訝地打量她,"你以什麼理由反悔?"




“你就說你考慮不周,想到家裡還有兩個年幼的子女,得給他們留點家業。”林香蓮越想越覺得自己主意甚好,骨碌一身爬起來,她晃著王興財的胳膊,"老爺,您快去吧,快去追上他們,他們應該沒走遠,您可是兩個孩子




的爹啊!"




王興財甩開她的胳膊,“不可能!你以為這是兒戲嗎?說捐就捐,說不捐就不捐?我在捐的時候就簽下自願捐獻聲明,不可能反悔。"




林香蓮質問道:“我們娘任怎麼辦?我們娘任怎麼辦?”




“我說過我會安排好他們。"王興財不管她,叫來新管家,說道:“你把家裡的傭人都辭退了,我們家以後不用傭人,只留兩個洗衣做飯的保姆。"




林香蓮一愣,"你又要幹什麼?"




"領導們講究艱苦樸素,我繼續享樂像什麼樣子?"王興財不給林香蓮阻止的機會,繼續對新管家交代:“我準備搬到另一棟小洋房裡住,把這座大宅子免費租借給政府辦公,正好和陸家花園連在一起。搬完家後,你再遣散傭人,每個人走時多發兩個月的工資,包括你,你多拿半年工資,留下兩個手腳麻利會幹活的中年婦人做保姆。"




多拿半年的工資,再投別家工作,他不虧。




到底是有點兒可惜。




王興財其實是個很好的主顧,出手大方,就是新太太不大講究,逢年過節連他採買東西都得盤問得一清二楚,恨不得撥弄算盤珠子把賬面查得清清楚楚。




林香蓮頓時傻眼。




和王興財結婚後她過得不如婚前了?在之前,她住小洋樓,前前後後還有七八個傭人伺候呢!




王興財則打量自己耗費巨資興建的王家大宅,暗自慶幸當年逃離上海前往香江時已將埋藏的金銀寶貝悉數起出帶走。




以後就看林香蓮的表現,她和兩個孩子表現得好,存款就留給他們。




新管家動作麻利,很快就帶人把王興財所說的小洋房打掃乾淨,收拾妥當,然後再按照王興財的吩咐搬家,能搬的都運過去,塞得滿滿當當。




好在他們就一家四口外加兩個保姆,而小洋房上下三層,共有十八個房間。比起上海愈演愈烈的房荒,他們住得寬敞多了。




才搬好家,當地就房荒問題推出經租房政策,為安置進城人員和其家屬,出租的私有房屋全部納入改造範圍,上海市區內超過150平方米的出租房屋交給官方統一管理、統一收租,房主可獲得20%到40%不等的租金。




同時,建議房屋比較多的




房主將空置房屋拿出來出租,以免浪費。王興財順勢把王家大宅免費租借給政府做辦公之地,簽下三十年長約。除此之外,他沒有私人房屋了。




王興財又是捐企業、又是租借大宅,經過報紙上的宣揚,他落了個好名聲,其他資本家的心情就沒那麼好了,尤其是買下王興財酒店產業房屋的人和買下陸晴晴、陸佩佩住宅商鋪的人,在心裡把他們罵了個狗血淋頭!




他們該不會早就得到消息了吧?




想想又覺得不可能,因為他們出售得比較早,而政策是今年才下來的。




從陸明珠手裡買下洋房的兩家倒是無所謂,一是熊家確實是房子不夠住,買來自住,不在經租範圍內,二是顏料大王趙波買下道上那位大佬的房子純粹是爭口氣,經租房政策一下來,他就把那套洋




房交給官方統一管理,出租給十七八戶人家。




甭管糟蹋成什麼樣子,他樂意!




主要是他想離開上海了。




企業合夥經營,沒辦法變賣,他就收拾金銀細軟,疏通關係,以給老母親治病為理由,帶領全家移居香江。




抵達香江時正值陽春三月,春暖花開。




第一件事就是買房。




趙波記得有個遠親叫趙思楠,在香江做房產經紀人和珠寶經紀人,上回他來上海還給自己留了聯繫方式,結果一找,找一圈,沒找到人。




沒辦法,只好問酒店服務員,有沒有可靠的房產經紀人。




他們住在香江大酒店,服務員很周到,告訴他們說:“房產經紀人有抽成,你們可以買新樓,香江樓市發展得很好,很多置業公司都有新樓推出,想買別墅有別墅,想買樓房有樓房,主要看您的需要,如果您想買山頂的獨立大屋那是得找房產經紀人。不過我先提醒您一聲,有錢人都想買山頂大屋,山頂大屋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