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 作品

第九百二十章 與諸君借取千山萬水(上)

    大驪京畿之地,一眾大小仙府的執牛耳者,好像就叫長春宮,其中某位老祖師,還是大驪宋氏龍興之地的守陵人之一。

    傳聞那位出身洪州豫章郡的大驪太后南簪,早年還是皇后時,曾經“奉旨離京”,就在長春宮那邊結茅清修,而楊花當年正是皇后南簪的心腹侍女,後來當過幾年鐵符江水神的楊花,如今恰好就是補缺為齊渡的長春侯。巧不巧?誰不羨慕?

    楊花雖然水神品秩高低不變,仍是三品水神,可無論是管轄水域,還是手中實權,楊花都屬於毋庸置疑的高升,這就像朝廷小九卿衙門的一把手,豈能跟官品一樣的六部侍郎相提並論。

    再者那條鐵符江,位於大驪王朝本土的舊龍州,龍州地界本就是神靈扎堆的一處是非之地,還與一洲北嶽山君坐鎮的披雲山是鄰居,處處掣肘,類似山下官場的“附郭縣”,寄人籬下,所以趕來一洲中部大瀆“當官”,當然是一等一的美差了。

    關於暫時空缺的鐵符江水神,有說是從紅燭鎮那邊的三江水神當中順勢升遷,也有說是從外邊抽調水神擔任,眾說紛紜。

    竇淹還不真不知道,小小疊雲嶺,真能替岑文倩承擔多少侯君震怒?

    楊花就任大瀆長春侯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所有下屬山水神靈下了一道法旨,不用他們登門祝賀。

    所以至今還有許多大驪南境的州城隍老爺,連這位長春侯君都沒能見著一面。

    因為楊花打算在兩年之內,走遍自家地盤的山祠水府、土地廟和各級城隍廟,類似微服私訪,事先不會通知任何祠廟,她要親自勘驗各路神靈的陰德多寡和功過得失,兩年之後,再召集所有下屬,升遷一撥,貶官一撥,是該封賞,還是該懲治申飭,一切按侯府規矩行事,侯府諸司一切昏惰任下者,地方上自以為能夠躺在功勞簿上享福的,等著便是了。

    按照文廟那場議事後頒佈的新律例,除了金玉譜牒的禮制,幾乎是完全照搬了大驪王朝。

    此外儒家聖人們還制定出一條山水定例,各洲大瀆,最多可以封正“公伯侯”三尊高位水神和一兩位水正,當下寶瓶洲齊渡還只有一侯一伯,楊花的長春侯,錢塘江風水洞那條水蛟的淋漓伯,寶瓶洲尚未有哪位水神,能夠獲得大瀆公爵水君,水正一職也暫時空置。

    如今住持浩然山水封正儀式的中土文廟聖賢,像那四海水君和中土五嶽,就會是文廟某位副教主親自露面。

    大瀆公侯伯,是某個學宮的祭酒主持儀式。然後接下來就是學宮司業、一洲當地書院山長了。

    離開了那條光有品秩虛銜、其實能做之事並不多的鐵符江,但是如今一條浩浩蕩蕩的中部大瀆,四成水域都歸她管轄,並且在官場上,那條道場建立在風水洞的“錢塘長”老蛟,只是敕封為淋漓侯,還要比她這位長春侯低半籌,只要齊渡一天沒有公字後綴的水君,楊花就是大瀆諸多水神第一尊。

    大驪朝廷是有意為之,就是要讓一洲水神憑功業、憑自身履歷,去爭奪那個顯赫位置。

    楊花收回視線,坐在涼亭內,也沒有故意讓那竇山神落座,好顯得自己如何平易近人,你竇淹站著答話就是了,有無資格落座,得憑本事。

    若是一場問答下來,讓她覺得極不滿意,你竇淹能不能保住疊雲嶺山神之位,還兩說。

    接下來她便與竇淹詢問了一連串問題,例如疊雲嶺地界百姓戶數的增減變化,幾處府縣的賦稅和糧倉儲備,還有幾個上縣訓導近年來的文教成果,各地縣誌的重新編撰,各種官家、私人牌坊樓的籌建情況,驛路修繕,一些義莊停用後如何處置,五花八門,楊花不但問得極其詳細,就連最近十年內的童生數量變化,大體上是增加還是減少,均攤在具體的府縣之內,又是怎麼個光景……

    楊花都一一詢問了,總之疊雲嶺地界的一切文教、物產和商貿事項等,十幾個大類,楊花都會各自挑選出兩三個問題,竇淹只能勉強答上大半,而且其中一些個答案,楊花顯然並不滿意,為這位畢恭畢敬站在一旁答題的竇山神,當場指出紕漏或是數字上的細微偏差,聽得竇淹頭皮發麻,感覺自己就是個課業荒廢的學塾蒙童,遇到了個教學嚴謹的教書先生,在這兒仔仔細細查詢功課呢。

    這讓竇山神內心惴惴之餘,心情又有幾分古怪,竟然開始羨慕老友岑文倩了,反正岑河伯遇到類似問題,肯定只會乾脆利落,一問三不知!

    竇淹沒來由想起之前碰到的那位奇人異士,一位當時被自己誤認為是大驪工部官員的青衫客,最早現身跳波河畔時,還曾對岑文倩有過一番調侃,聽著那叫一個陰陽怪氣,說那什麼岑河伯果然性情散淡,不屑經營,根本不在意香火多寡,跳波河沿途百姓,兩百年間只有兩位同進士出身的“如夫人”……

    莫不是一種相當於科場考題洩密的……事先提醒?

    是因為他對長春侯楊花的行事風格,極為熟稔,故而早早提醒岑文倩和自己?

    自己當時還當個笑話看待,覺得那傢伙說話拐彎抹角罵岑文倩,聽著還挺解氣,結果好了,這會兒自己成了個笑話。

    楊花還算滿意,畢竟其中三成問題,她都問得超出山神職務範疇了。

    只能說疊雲嶺山神竇淹,沒有帶給自己什麼意外之喜,但是得了個“盡職”考語,是毫無問題的。

    楊花突然說道:“聽說岑文倩生前擔任過一國轉運使。”

    竇淹小心醞釀措辭道:“侯君明鑑,岑文倩當年力排眾議,只是以工部侍郎身份,便能夠處理好京城和地方的種種官場虛實、利益關係,最終一手主導漕運疏浚和糧倉籌建兩事,在任三年,成果頗豐。不敢說什麼功在千秋的場面話,只說岑文倩的那個‘文端’諡號,是毫不虧心的。”

    楊花默不作聲。

    竇淹也無可奈何,官高一級壓死人,何況雙方官銜相差懸殊,最重要的,楊花身為長春侯,位高權重,故而大瀆諸多事務,大驪朝廷都不會太過干涉。

    楊花轉頭看了眼跳波河舊址,沒來由笑言一句,“聽聞昔年跳波河,有那老魚跳波嚼花而食的美譽,雖說如今改河為湖了,少了河中獨有的杏花鱸,難免小有遺憾,辜負歷史上那麼多文人騷客留下的詩篇佳作。”

    竇淹心中大喜。

    只是楊花下一個問題,就讓竇淹瞬間如墜冰窟,“之前岑文倩收到了水府稽查司的一封公文,與河伯府詢問具體緣由、過程,為何久久沒有答覆?”

    竇淹心中罵娘不已,倒是不敢罵侯府稽查司官員的秉公行事,而是罵那個岑河伯竟然如此悶葫蘆,完全不跟自己打聲招呼。

    如今大瀆長春侯府,同一座衙署掛兩塊匾額,大瀆侯府,碧霄宮。

    一個是朝廷封正的官職,一個是神靈開府的山水道場。

    按例設置有十六司,其中水府稽查司,屬於一旦與之打交道往往就是大事的緊要衙門。

    之前侯府收到了一封來自疊雲嶺的書信,信的末尾鈐印有一方私章,“陳十一”。

    結果差一點就鬧出了么蛾子。

    雖說封面上邊寫著“長春侯親啟”,並非一般封面詞比較客套的那種“賜啟”或是“道啟”。

    但是專門負責收發各路公文、書信的水府胥吏,哪敢隨隨便便收到一封書信,瞧見了封面上的“親啟”二字,就敢真的直接送給堂堂大瀆公侯,一府主人,傻乎乎去讓侯君殿下“親手啟封”?

    況且寄信人,是那疊雲嶺山神竇淹,水府胥吏還得去翻查檔案條目,才知道是個芝麻大小的山神,這就出現了紕漏,收信胥吏先是按例找了一個侯府負責此事的輔官,在這位官員的親眼見證下一起打開書信。由於帶往大瀆侯府的鐵符江水府舊人不多,楊花也沒有那種任人唯親的習慣,就用了一些大驪陪都那邊調派而來的新面孔,多是運氣格外好,受惠於大小河流改道的舊水神、水仙,哪怕沒升官,可到底算是成為了侯君近臣。

    總之是些山水官場上彎來繞去的是非,有數位職務不低的水府諸司官員,都與那小小河伯的岑文倩不對付,素有恩怨,不大不小的,多是看不順眼岑文倩的性情清高,其中一位管著檔案處的主官,大概是覺得找到了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立即帶著那封“罪證”,找到了稽查司同僚,後者職責所在,不敢有絲毫懈怠,便寄信一封給跳波河伯岑文倩,內容措辭嚴厲,大體上還算公事公辦,其中就有讓岑文倩必須說清楚一事,那個明明自稱為“曹仙師”卻鈐印“陳十一”之人,真實身份到底是誰,來自什麼山頭。

    等到稽查司主官再將此事稟告長春侯,楊花當時也沒說什麼,只是並未讓稽查司立即派人去往跳波河,不然稽查司只等新任長春侯點個頭,就可以緝拿那個擅自造湖、開拓私家地盤的岑河伯了。

    但是楊花內心深處,對於稽查司並無追責的念頭,但其實已經十分惱火那個檔案處水府佐官的公報私仇。

    如果原本只是收到那封密信,楊花看過了就會丟在一邊,當什麼都沒發生,楊花會不予理會,她只當沒有收到過那封信。

    說不定還會直接交給京城的大驪太后處置。

    她跟落魄山半點不熟,與陳平安可沒什麼香火情可言。

    楊花至多是秉公行事,賞罰分明,疊雲嶺山神和跳波河伯只要不違例不犯禁,那是最好,想要讓自己將來照顧那兩位的山水前程,可就是陳平安想多了。

    結果自家水府這麼一鬧,稽查司直接寄出一封類似申飭跳波河的公文,還繞過疊雲嶺竇淹,牽扯到了岑文倩必須公開“陳十一”的身份。

    她就只好親自走一趟疊雲嶺和跳波河了。

    不然明擺著落魄山的年輕山主,已經親筆書信一封,打過招呼,而楊花不對疊雲嶺刻意照拂幾分,陳平安也挑不出什麼毛病,

    那麼這件事情,就當是水府和落魄山雙方心有靈犀一筆揭過了。但是現在就成了楊花明明收到書信,卻依舊放任自家水府胥吏,故意刁難河伯岑文倩,事情的性質就變了,一個處置不當,就等於是自己的長春侯府,往那落魄山臉上甩耳光。

    楊花又不是半點不通人情世故,再不願與落魄山攀附交情,也不願意與落魄山因此交惡。

    只好寄信一封給大驪朝廷,很快她就收到了一封來自京城皇宮的密信。

    不過一律是來自長春宮。當然是那位大驪太后的親筆手書。

    信上就一句話,“按信上所說,不違反大驪山水禮制律例的前提下,長春水府可以善待疊雲嶺、跳波河。”

    這讓楊花如釋重負。

    只是她難免猜測一番,陳平安這個傢伙,是在算計自己?

    不然他大可以自己寄信一封,何必讓疊雲嶺竇淹代勞?尤其是在那信上,故意在身份上,含糊其辭,什麼遠親不如近鄰的龍州舊人,寫得雲遮霧繞,尤其那句“常年遠遊在外,一直未能拜會鐵符江水神府”,還有什麼“如今大瀆公務繁忙,只等侯君閒暇之餘,知會一聲,小子才敢登門叨擾”。你要臉不要臉?

    陳平安只要在信封上寫明身份,水府諸司衙署,誰敢為難?恐怕只是拿到了那封信,都不用開啟,估計就要倍感與有榮焉了吧?

    何況如今一洲山上仙府,誰不擔心你陳平安一個喜歡拆人家祖師堂的年輕劍仙,要是與誰寄信一封,裡邊就只寫了“與君問劍”四個字?

    雖然始終瞧不見楊花的面容臉色,但是竇淹總覺得侯君大人當下好像心情不算太好。

    楊花起身說道:“竇淹,既然身為山神,就當造福一方,以後務必再接再厲,需知山水官場,與我大驪的山下官場並不完全相同,後者一直有那‘恪守本分,各司其職,不少做事,再不多事’的講究,但是我們這些山水神靈,只要是自己轄境之內,山上仙府修士,山下郡縣,事無鉅細,都需要多多留心。”

    竇淹連忙作揖,“小神謹遵侯君教誨。”

    竇淹在官場上,就怕上司務虛,反而不怕務實。

    楊花之後去了一趟跳波河祠廟舊址,見著了那個年輕儒生模樣的河伯岑文倩。

    當侯君大人詢問稽查司寄來的公文一事,岑文倩只說按規矩走就是了,自己沒什麼可解釋的。

    楊花笑言一句,“骨頭太硬,不宜當官。”

    小小河伯依舊神色淡然,不冷不熱回了一句,“骨頭不硬,當什麼父母官,當那老百姓只管敬香孝敬、見不著一面的祖宗牌位官嗎?”

    楊花嗤笑道:“清官好當,能臣難為。你這句話,竇淹都能說,只是從岑河伯嘴裡說出口,就有點滑稽了。”

    岑文倩默然。

    聖人云“其生也榮,其死也哀”,生前累官至禮部尚書,死後追贈太子太保,得美諡,岑文倩確實可謂哀榮極致,即便死後擔任此地河伯,也曾一腔熱血,心腸滾燙,只是一次次碰壁,為官竟是比在世時更難,眼睜睜看著朝政闇昧,君臣昏聵,周邊山水同僚的處處排擠,聯手廟堂文武,一同打壓跳波河,只說數位在冥冥中身後懸有跳波河秘製燈籠的讀書種子,都會舉家搬遷,最終沒過幾年便金榜題名……到最後,岑文倩也就只能是落個意態蕭索,心灰意冷。

    楊花也懶得與岑文倩多聊公務,這位河伯大不了以後就佔據此湖好好享福便是,回頭侯府會下達一道旨令,讓附近江河的江河水裔收攏那批杏花鱸,重新投入此湖飼養,以後自己水府就只當這跳波湖不存在,在陳平安那邊也算有了個過得去的交待。反正岑文倩成事不足,倒也不至於如何敗事。

    岑文倩見那位侯府水君就要離去,猶豫了一下,從袖中摸出一本冊子,說道:“楊侯君,這是下官對齊瀆改道的一些淺薄見解,雖然如今大驪在大瀆改道一事上,已經推進大半,水文脈絡分明,但是在下官看來,某些事情上,未必就真的已經盡善盡美了,只說那石斛江地界,大驪工部官員和一干水工,在‘截彎’與‘倒流’兩事上,便過於遵循古禮舊制了,此外鄔州三府的治淤善後,短期看成果斐然,長遠來看,多有弊端,未來百年內極容易出現‘奪河’憂患……”

    說到這裡,岑文倩自嘲一笑,不再繼續說那些不討喜的瑣碎事,最後只說了一句,“只希望長春侯府臨時設置的改道司官員,能夠稍微看幾眼。”

    楊花接過那本厚冊子,疑惑道:“為何不早點給出?”

    岑文倩無論是交給自家大瀆侯府,或是遞交大驪陪都的工部,都是毫無問題的,不存在任何官場越級的忌諱。

    因為大驪朝廷早有相關的明確規定,中低層官員在哪些事情上,分別屬於“不準”、“可以”以及“准許破例”為朝廷建言。

    故而官員們只管按例行事即可,甚至不存在什麼所謂的事後“酌情處理”的情況,大驪律例,一條條都寫得極為清晰、精準。

    岑文倩答道:“不怕白看,就怕白寫,最終在某個衙門的檔案房裡邊佔地方。”

    楊花竟然直接開始翻閱冊子,一邊搖頭說道:“岑文倩,類似想法,以後就不要有了。無論是那個侍郎扎堆的新設改道督造署,還是在我這邊的改道司,這本冊子都註定不會吃灰的,而且按照朝廷律例,主管官吏,即便不採納你的建議,依舊必須給你一個確切回覆,朝廷和水府都需要錄檔,此外大驪京城和陪都的吏部官員,每年都要派人進入檔案房,專門負責抽查公文,最終會納入四年一屆的地方官員大計考核內容。”

    楊花合上書籍,突然說道:“去你水府坐會兒……”

    打算仔細翻閱冊子,只是楊花略微思量,又開口道:“算了,我終究是外行,很難看出冊子上邊的對錯利弊,你直接跟我走一趟水府改道司,自己與那些水府官員詳細解說冊子上邊的事情,我雖然是個外行,但是會參與旁聽。”

    岑文倩疑惑道:“馬上動身?”

    “不然?”

    楊花啞然失笑,反問道:“我又不喜垂釣一事,何況整條跳波河都乾涸了,還是說岑河伯打算盡一盡地主之誼,請我喝酒?”

    岑文倩笑道:“為官之道,遠遠不如竇山神,請上司喝酒這種事情,我可做不出來。”

    楊花笑道:“來你這邊之前,我其實先去了趟疊雲嶺,倒是未能領教竇山神的酒量。”

    岑文倩欲言又止。

    楊花說道:“竇淹還不錯,不少看似無需他過問的事情,都很上心,當個疊雲嶺山神綽綽有餘。”

    岑文倩鬆了口氣。

    一侯君一河伯,各自施展水法神通,直奔長春侯水府,只是為了照顧岑文倩,楊花放緩身形。

    岑文倩俯瞰大地山河,冷不丁以心聲問道:“三五十年後的大驪朝廷,還能保持今天這種昂揚向上的精神氣嗎?”

    在山下,終究是那一朝天子一朝臣。

    何況如今的大驪王朝,已經沒有了國師崔瀺。

    誰敢保證下一任大驪宋氏皇帝,就一定還是位雄才偉略的明君?不會改弦易轍,大驪國勢不會江河日下?

    楊花點頭笑道:“肯定可以。”

    其實這是一個極有僭越嫌疑的問題,不過楊花回答得沒有半點猶豫。

    岑文倩問道:“楊侯君為何如此篤定?”

    楊花心情複雜,思緒飄遠,片刻後回過神,笑道:“我們拭目以待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