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唱大風 作品

第34章 釘子

龔德潤抱拳道:“老谷辛苦了。俺會盡快開上來給你搭把手。”

此番軍議,羅詠昊插不上什麼話:他了解於勝良的為人,勸降不會有什麼效果,很可能於老爺子還會把使者砍了腦袋掛起來表達誓死抵抗的決心。老爺子也知道自己的斤兩,肯定就是一味死守,什麼誘敵深入圍魏救趙等“錦囊妙計”一概沒得使,只能強攻。區別只在於哪個營最有戰力,能扛住巨大傷亡併發起攻擊——這方面,大家都心知肚明,除了關盛雲的親兵營,也就是谷白樺的剛鋒營了。

高藤豆尤福田張丁等各將也沒其他辦法:從陸上發起正面攻擊的話,難度和損失只會更大。只得表示,老谷的損失兄弟們攤,戰後從各營抽人把剛鋒營補回齊裝滿員。當然,補充的只能是人頭和裝備,老兵的戰鬥經驗與戰場配合,新人是沒得比的。

末了,小羅師爺倒是提了兩條建議:1、戰兵們能躲艙裡用木板遮護,舟子們都是抓來的普通船家,又直接暴露在外,一接敵很可能借機跳水跑掉。只要有幾條船失控擠住河道,那就是大禍臨頭。所以,要用繩索把搖櫓的舟子拴在船上。2、戰兵們不要著甲,甲衣都堆在艙裡,登陸時每人拎一領上岸再穿,萬一落水還有逃生的希望。

這兩條建議為小師爺博得了滿堂彩聲。羅詠昊得意之餘,心頭隱隱劃過一絲憾意:大明缺的不是人才,而是人才晉身的通道!

國清林領了新任務,有些頭大。延水上的船都不大,絕大部分只能容納五六名全副武裝的戰兵,一個營便要百多艘。現在連搶帶造總共一百五六十隻小舟,木筏還不夠數,便又要做足夠遮蔽這許多船隻的木板、還得組織人手扎草墊子……國隊長乾脆住進了輔兵營,從早到晚都能聽到他的咒罵和皮鞭的抽打聲。

這日,關盛雲突然接到安塞縣傳來的急報:據說是省城西安府來的官使,七八個人,又要過來“下戰書”了。一行已經到了安塞縣,明天就要啟程直奔延安府。

本篇知識點:

1、官轎。官轎的歷史比我們以為的要短很多:直到唐朝中期武宗時,除三品以上的宰相、三公、尚書令,及致仕(退休)、患病者外,其餘人等“不限高卑,不得輒乘”。即使朝廷命官因公外出,途中患病不能騎馬,也要報中書門下省和御史臺批准才可以坐轎,而且,費用自理。那時的所謂轎子,也很簡陋,最早就是兩根槓子搭塊木板,坐的人盤腿木板上一座倆人抬著走(腦補一下擔架上盤腿坐個人,就那樣)。有興趣的搜一下閻立本的《步輦圖》——看看坐擔架上的唐太宗。

後來改進了,把木板換成了竹椅子。直到北宋,士大夫們一致認為,坐轎子是“以人代畜,有傷風化”——哲宗為了表示對四朝元老司馬光的敬重特許其乘轎,老爺子“辭不敢當”。王安石也表示“自古王公雖不道,未敢以人代畜”。

到了南宋,高宗趙構因為“揚州街路滑,始許朝臣乘轎”。

到了明朝,一開始學唐朝,“京官三品以上方許乘轎”,中葉以後,規定逐漸廢弛,是個官(包括進士)都能坐了。

再到滿清,不說了,都能坐,排量(制式)別超標就行。

2、儀仗。官員出行,道具包括傘、扇、旗、槍、刀、劍、戟、棍、槊、肅靜牌、迴避牌、吹鼓手……總之,級別越高,動靜越大。

開道鑼也有講究。以清朝為例,除了大皇帝(幸好很少出來)最牛的是總督都統,出行要十三棒銅鑼。代表十三個字:“大小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

提督巡撫敲十一下,意思是“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

道、府一級的敲九下:“官吏(注意,不敢說官員了)軍民人等齊閃開”。

縣官七下:“軍民人等齊閃開”——好吧,是個官就比七品高,遇到了,卑職“避道”,閃給您看還不行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