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唱大風 作品

第五章 療傷

師爺片刻寫就呈上。

師爺告退後,孫杰讓親兵請來宋明議:“知府大人,末將識字有限,剛剛草就一封家書,勞煩大人幫忙念念,以免差池。”

“這個……”

正兒八經進士出身的宋明議,像其他大明的文官一樣,原本完全瞧不起眼前這個武夫。但大敵當前,內心再如何鄙視,表面上也要比平時客氣三分。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宋知府心裡瞭然:如果單憑自己,早已城破身滅,觀感不禁大為提高。接連兩場勝仗下來,對孫杰不僅有了惺惺相惜之感,甚至在內心已經隱隱依為樑柱。然而此刻聽說敵兵環伺之下這位居然寫了家書,堂堂男子漢竟被個婦道人家牽扯住了,真讓人不恥!而且,難免有重大軍情洩漏之虞!心底原本被壓抑住的那絲不屑又冒了出來,面上不免露出些許憂色。

孫杰察覺到了宋明議的神請,含笑拱手:“大人,末將並非不知分寸之人。有勞了。”

宋明議聞言一愣,彷彿明白了些什麼,開始念起信來……

讀畢,茫然道:“孫帥,這封家書貌似平淡無奇,但此刻做此書,下官揣測,必有玄機。可否請大帥為下官解惑?”

孫杰苦笑了一下:“知府大人,實不相瞞,此書事關軍情。文武殊途,還望大人恕罪則個。”

再無疑惑的宋明議離了座,向孫杰深深的施了一禮,起身正色道:“孫帥說的是。”

孫杰趕緊離座,一躬到地的還了禮:“知府大人,末將愧不敢當!死罪、死罪!”

宋明議一把扶住,看著孫杰的眼睛,緩緩道:“孫帥不必過謙。下官雖是個書生,絕非不知好歹之人。今日有幾句肺腑之言,不吐不快。常言道:螻蟻尚且貪生。賊兵壓境,宋某聖賢書雖讀了不少,然自古艱難惟一死,宋某並非沒有做過他想。不過下官知道,然若從賊,全家老小難逃天怒,必遭滅門之殃。故此,下官心意已定:城破之日,便是報國之時。宋某仗劍衙階拼得一死,可謂大節無虧,也能為犬子換個蔭職,不必再受那十年寒窗之苦。若非孫帥孤軍慷慨赴援,宋某今日早成刀下之鬼。大恩不言報,若蒙孫帥不棄,宋某願與孫帥義結金蘭。言出五內,天日可鑑!”

這番發自肺腑的言語把孫杰深深地打動了。從宋朝起,趙匡胤為了避免重蹈唐朝軍人做大,藩鎮割據的覆轍,有意識地重文抑武、以文御武。本朝太祖做得更絕,把所有功臣幾乎一網打盡,尤其是武將集團,以至於成祖爺“清君側”,建文天子根本找不到能帶兵抗衡的將領!時光荏苒,到了此時,軍人根本談不上什麼地位,一個七品知縣,只要他高興,隨時可以找個藉口把正三品的參將當街按翻打一通板子!宋知府提出結拜,還指天盟誓,可知確實言出摯誠。

孫杰不由動容道:“大人!孫某是個武夫,不會說什麼客套話。承蒙大人青眼相看,誓願與宋兄同生共死。軍情機密,本不足與外人道。這些天宋兄親冒矢石,與末將等並肩戮敵,自不敢隱瞞。宋兄請看,此信有幾個字做了標記,玄機實在於此。”

“軍情聯絡當用隱語。依《武經總要》舊例,軍情不外:請弓,請箭,請甲,請槍旗……共四十項,末將少時便銘記於心。五言律詩亦為四十字,恰可一一對應。律詩頗多,縱被敵獲,或哪怕傳書者投敵,敵焉知哪一首為我軍字驗?末將出行時,與經略大人臨時以《杜少府之任蜀州》相約。休看末將識字有限,這五言律詩確能背上幾首。小弟出生武職世家,少時為此曾著實捱了家父許多棍棒。商師爺雖可靠,然軍情大事,不敢有誤,故勞煩宋兄代為勘驗。兄長見笑了!”

宋明議大笑著重重的拍了孫杰一掌,由衷的讚歎:“賢弟大才!愚兄受教了!”

再次把信匆匆一覽,一手指著做了記號的字,另一手掐著手指數了下,口中喃喃有詞地把《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詩默誦了一遍,笑道:“既蒙賢弟指點,愚兄便猜上一猜:請箭,請守具,請兵,請糧秣,敵小挫……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