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蘿浠月 作品

第85章 親與否



 保成拿過來,不太熟練卻很穩的給削出細細的筆芯來,平瀾很有眼色的把和包裡的小本子遞上。


 保成半蹲下來,招手示意有些呆呆的小四上前,就拿著鉛筆在本子上畫了幾個簡筆畫。


 有一個圓圈一圈線條的太陽,還有折幾折的樹,這些都是他哥在信上用鉛筆給他畫的東西。


 “知道怎麼用沒?”


 胤禛看著,點頭道:“知道了。”


 “拿著吧,這不是玩的。”保成把鉛筆還給胤禛,“待會兒孤讓人給你送去一些削筆刀,你讓人給你做一些小本子,可以隨時拿著記東西。”


 “謝謝太子二哥。”胤禛再次點頭。


 記得大哥對這個小四很關注,保成便又吩咐胤禛身後的奴才:“別讓他總玩這些,他現在這年紀可以開始認字了,叫他每天描兩張大字。此外,出來玩就騎騎車釣釣魚,像這樣蹲在這兒他自己玩,你們奴才倒是省事了。”


 奴才們很有些冤枉,四阿哥並不是每次出來玩都是蹲著自己玩,很多時候他們都追不上的,今天是爺自己興致不高。


 但太子爺訓斥什麼就是什麼,誰還敢跟太子爺分辨不成?


 富貴等人只能點頭應諾。


 雖然同在皇宮裡,但這還是胤禛兩個月內第一次和太子照面說話,小小的心靈不由得想靠近,他說道:“二哥,以後我可以去找你玩嗎?”


 保成心裡卻是不想和這些弟弟親近的,只不過他哥對他們很好,他才想管一管罷了,但讓他陪著玩是沒有時間的。


 “孤平時很忙,你可以去找三阿哥一起玩。”


 “哦,”胤禛失落的點點頭。


 他還想問問那個在五臺山也記得給他捎東西的辰王大哥,不過剛才的話已經耗盡了他全部的勇氣。


 保成見小孩這樣,想到自家哥以前常做的,伸手給他腦袋上揉了揉,說道:“等孤有空了,叫平瀾去帶你去毓慶宮玩。”


 欣喜又衝上來,胤禛雙眼明亮的點點小腦袋。


 離開皇宮的蘇辰用一次年禮,在宮內諸人跟前刷了一次存在感,然後就又很快被那些和他沒有直接關係的人給忘在腦後了。


 康熙二十年就這麼平平淡淡的過去了,康熙和保成都覺得沒有兒子、哥哥跟著過的第一個新年沒有多大意思。


 初一康熙早起去奉先殿給先祖上香的時候,還跟梁九功說:“辰兒這孩子跟落在外面似的,他是不是早就盼著出宮呢?宮裡真有這麼無聊?”


 梁九功笑道:“皇上,奴才想著,今年辰親王一定會回來的。”


 再說您若是真想王爺了,給暗繡閣一道旨意,叫王爺回來不就是了?


 康熙長長嘆口氣,道:“兒大不由娘,也不由爹啊。保成今年都八歲了,辰兒現在著實是個少年人,該出去長長見識了。”


 意思就是您不捨得逼王爺回來唄。


 梁九功諂媚笑道:“王爺肯定也是想您的,說不定等想您想的不行了就回來了。”


 康熙點點頭,他覺得梁九功說的有道理。


 但是這個期望隨著時間的過去漸漸就成空了,隨著前線的捷報一個又一個傳到京城來,兒子的信也在這一個月的中旬送來。


 信中,兒子說他已和他小舅告別,離開了四川,打算慢慢遊歷著回京城來。


 還說什麼?


 阿瑪向宮中諸人說兒子此去是到五臺山祈福,不能叫阿瑪的金口玉言打破了,今年回宮之前他準備再去五臺山遊一遊。


 康熙氣的直罵:“這個沒良心的臭小子。”


 罵完了,囑咐梁九功道:“暹羅國進貢來榴蓮,別白放著了。”


 被蘇辰帶的,現在皇宮裡喜歡吃榴蓮的不少,而且這一熱帶水果的名字也從明朝的留戀果定型為現在的榴蓮,暹羅國今年一入夏就進貢來三大筐,但一宮分一個還不夠呢。


 且說現在,梁九功聽萬歲爺這話,還以為是要他把特地給辰王剩的一筐榴蓮都分出去呢,沒想到下一句就是:“白放壞了可惜,他們現在要繞道去湖北,最遲半個月後能到施南府。你找人,給送到當地的驛站去。”


 梁九功這麼機靈的人都有些反應不過來,好一會兒才道:“誒,好嘞。”


 康熙想讓他兒子及時吃上當季的榴蓮,蘇辰卻不知道老父親的一片心,一路向東出川之後,看到有水泥廠設立的地方便去看看,不知不覺便在路上逗留很長時間。


 蘇辰主要是看水泥廠對於汙水的處理,以及對做工人員的各種待遇。


 然後真在兩個廠坊發現很多弊端,管事的拿回扣,壓榨員工工錢,汙水處理不規範等等問題是兼而有之的。


 幾百年後依法治國的時代,還有那麼多人鑽空子,更別提現在,蘇辰氣了一陣也就想開了。


 好在他現在的身份對於地方這些水泥廠坊的管理人員來說,是碾壓級別的,根本不用打他的名號,榮廣出面三兩下就把一個到處是潛規則一言堂的地方整理的乾乾淨淨。


 至於他們離開之後會不會舊態復萌,那便是之後的事情了。


 蘇辰在外面行走的這些日子,唯一的感覺就是現在的朝廷系統,好像那荒野之中沒有人打理的野田,實在是太不規範了。


 就一個小小的縣城來說,隨便貪汙拿好處的官吏十個裡能揪出來八個。


 而且現在的人他在貪汙的時候還一點不害怕,那叫一個理所當然膽大包天。


 他們出來四川后又經過小縣城的時候,因為蘇辰好奇,榮廣帶著他們去衙門口看過縣太爺審案,基本上水平和明朝時期就流行的話本“十五貫”差不多。


 明明不是什麼複雜的案情,明鏡高懸下的縣令也能給他們審出十八彎來。


 但蘇辰認為,應該不是審案的縣太爺腦子糊塗,能考上進士又從進士中廝殺出來授官到地方為一地父母官的,哪個能是簡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