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187、燕王喜報仇(二更合一,259萬營養液...)

  但春平侯並不討趙國宗室和趙王近侍郎中喜歡。

  春平侯確實有才華,也受趙王寵愛,所以性格較為矜持驕傲。他年少時與平原君和平陽君走得近,不喜歡在趙王身邊阿諛奉承的人。

  趙國出兵楚國邊境,幫楚國調停的時候,為避免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朝堂提議向秦國派遣質子,順便修復和秦國的關係。

  他們說,秦王子楚曾是秦國派往趙國的質子,在趙國生活得並不好,他一定深恨趙國。如果趙國不派遣質子去秦國,向秦王子楚表達善意和臣服,秦王子楚恐怕會為自己和摯友朱襄報仇。
這不是無稽之談。
 當年秦昭襄王就為了給應侯范雎出氣,把魏國、趙國都折騰了一遍。長平君之於秦王子楚,恐怕比應侯范雎更甚。
趙王十分恐懼秦王,被說動了。
 這質子人選,太子肯定不能去,因為趙王的身體時好時壞,太子隨時都準備著繼位。趙王只能在春平侯和幼子趙偃中選擇。

  趙王本是屬意趙偃當質子,但趙偃的老師是趙王寵信的郎中郭開。趙王身邊的郎中都站在趙偃身邊。

  再者趙王對春平侯的寵愛,讓太子深深忌憚。

  雖然趙王讓春平侯當相國,是希望春平侯成為下一個平原君。但太子卻不是趙惠文王,沒有趙惠文王那樣的容人之量,不信任春平侯。

  何況趙惠文王也是自己當了國君之後才重用平原君,而不是趙武靈王重用平原君,這完全不一樣。

  太子還未繼位,讓另一位趙公子當相國,誰看著都覺得荒唐。

  可惜趙王做這個決定的時候,平原君已經去世,平陽君也老糊塗了,無人阻止。

  趙國有識之士也希望春平侯暫時離開邯鄲,等趙太子繼位之後再回來。

  趙國已經經不起一次內亂。只有春平侯離開邯鄲,趙太子的地位才更穩固。待春平侯從秦國當完質子歸來時,趙太子也才會大度地重用這位弟弟。

  趙王被說服了,含淚送春平侯離開邯鄲,前往咸陽。

  誰曾知,春平侯剛離開邯鄲不久,趙太子就患疾病暴斃;趙王大受打擊,一病不趙,撒手人寰;同時趙豹也受此打擊,跟隨趙王而去;趙王后早在前些年就已經去世。

這下子邯鄲群龍無首,亂作一團。
趙王沒有留下誰繼位的遺言。有的卿大夫認為,現在只有公子偃在邯鄲,自然是公子偃繼位;有的卿大夫認為,趙王讓春平侯當相國,很明顯是除太子之外就最重視春平侯,且春平侯更有才華,讓春平侯繼位更為合適。

  於是趙王的遺體被留在宮室中無人理睬,趙國的卿大夫們一邊吵架,一邊派出人去找剛離開邯鄲沒多久的春平侯。

  想讓公子偃繼位的人自然是去刺殺春平侯;支持春平侯的人則去保護春平侯,護送春平侯回邯鄲繼承王位。

  平陽君的家人此時冷眼旁觀著,以喪禮為藉口,置身事外。

  平原君的家人早就已經回到了封地,不問政事。

  這時候沒有平原君和平陽君力挽狂瀾,也沒有藺相如和廉頗護著趙國內政外戰。

  燕王喜在繼位之後,一直對趙王遣廉頗攻燕,導致君父悲憤而逝一事耿耿於懷。他一直派細作盯著邯鄲,希望能找到報仇的機會。

  當趙太子病逝時,趙王病倒的時候,細作就將消息快馬加鞭傳到了燕國。

  燕王喜大喜,立刻派劇辛倉促攻打趙國。

  燕國國內反對的人很多。他們認為燕國被廉頗屠過之後,國力還未恢復。而且現在燕國和趙國算是盟友,正在調停楚國的內亂。

  看看遠方虎視眈眈的秦國,燕國怎麼能背棄盟約,攻打趙國呢?

  但燕王喜搬出父仇,反對的卿大夫便無法阻止燕王喜了。

  涉及"孝"一字,他們阻止燕王喜為父報仇,就是讓燕王喜不孝。有這個開戰的藉口,背棄盟約也沒什麼了。

  接下來就只看燕國能不能趁此機會啃下趙國一塊肉。若燕國此戰能勝,一切都沒問題。

  劇辛是燕昭王的寵臣,原本是一位很厲害的將領。但燕昭王去世後,他被新王排擠,已經很多年沒有用過兵,現在已經快七十歲了。

  但他名聲猶在,燕國上下都對他很有信心。

  此時趙國又已經沒有名將,燕國就算倉促出兵,應該勝算也較大吧?

  燕國出兵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邯鄲城。

  有外患當前,邯鄲城爭權奪利的人立刻就冷靜下來。

  為了出兵抵禦燕國大軍,趙國現在必須要有一位趙王。春平侯還未回來,那就只能讓公子偃當趙王了。

  於是趙國一觸即發的內亂,在燕國大軍壓境的刺激下消弭,公子偃登基為趙王。

  春平侯其實已經快回到邯鄲城了。當他聽到公子偃繼位的消息後,立刻調轉馬車,往秦國逃去。

  趙王偃一繼位,就面臨無將可用的大危機。

  這時,有人舉薦了一位老將,龐媛。

  龐媛是趙武靈王的重臣。趙武靈王被餓死後,如許多隻認可趙武靈王的人才一樣,龐媛也離開了趙國朝堂,隱居民間。

  原本龐媛隱居楚國,現在已經回到了邯鄲。雖然龐媛已經年近八十,也沒有領兵打仗的經驗,但他有不少兵家著作,只從著作上來看,他是一位能領兵的人才。

  現在趙王無將可用,不如試試這位老將。

  趙王偃雖對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很沒有信心,但他也只能病急亂投醫,召見龐媛。

  龐煖精神矍鑠,舌綻蓮花,立刻就獲得了趙王偃的好感。

  於是趙王偃拜龐煖為將,迎擊燕國。

  湊巧的是,龐緩和劇辛年輕時是一對好友,曾同在趙武靈王麾下為官。

  劇辛被燕昭王的求賢令吸引,去了燕昭王麾下為官,燕昭王去世後被冷藏至今;龐媛在趙武靈王死後離開趙國,也隱居至今。

  他們都是青年時成名,之後便沉寂至今,到了白髮蒼蒼時被君王看重,拜為大將,率兵出征。

  魏無忌也得到了燕國軍隊壓境的消息。

  他本就能征善戰,個人脾性品格也頗受邊疆將士喜愛,還有李牧書信作為媒介,很快就取代了雁門三郡原本李家的地位,將趙國邊軍如臂使指。

  得知趙國危險後,魏無忌認為自己已經是趙將,雖然趙王沒有發詔令讓他救援,他也應該做好準備,於是整備軍隊,隨時準備救援邯鄲。

  當龐緩領兵出發的時候,魏無忌讓門客留守雁門郡,親自率領三千精兵,無詔離開了雁門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