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159、始皇崽坐墊(二更合一,245w營養液...)

  蔡澤正這麼想著,就見嬴小政十分委屈地看著他。

  蔡澤在心中嘆了口氣,道:"你們若再欺負政兒,我就告訴荀子了。"

  子楚滿不在乎道:"荀子也會站在我這邊。"

  朱襄道:"我錯了,我這就去拿椅子給政兒坐。"

  子楚:"......朱襄,你怎麼中途叛逃?"

  朱襄起身去拿椅子:"你不知道荀子有多寵政兒。他倒是不會對你怎麼樣,但他會拿著柺杖揍我。以前荀子還只是拿戒尺,這次我回來後他變成了拿柺杖。那柺杖抽人你不知道有多疼。"

  子楚問蔡澤道:"荀子換成用柺杖揍朱襄了?為何?"

  蔡澤道:"這應該問朱襄自己。"

  子楚笑道:"我還是去問荀子吧。"

  朱襄把椅子拿來,子楚隨意擺了擺手,讓嬴小政坐下。

  然後幾人繼續處理政務。

  贏小政在長輩們看不到的角度,狠狠將自己跪坐的墊子踢開。

  生氣!

  但沒想到,正在注意著他的蔡澤看到了。

  蔡澤心裡十分擔心嬴小政的暴脾氣。

  以前贏小政有他曾大父和大父護著,子楚也不是秦王,所以贏小政可以在子楚面前囂張。

  現在子楚已經是秦王,贏小政身為太子應該變得恭順謙遜,才不會引起秦王忌憚。

  國君和太子的關係和普通父子關係不同,他需要注意更多的事。但贏小政似乎被長輩寵習慣了,現在絲毫沒有當太子的自覺。

  若嬴小政學不會謹小慎微,朱襄又是個傻的,不一定能察覺出秦王和太子之間的不對。如果秦王與太子不睦,朱襄該如何?

  蔡澤想了想,放棄了辭官的打算。

  朱襄是個靠不住的,藺贄又喜歡往外跑。

  他還是得留在咸陽宮裡,為贏小政考慮。

  子楚萬萬沒想到,他剛繼位,友人之一居然就想辭官。

  ......

  楚國。

  楚王面無血色地跪坐在坐墊上,嘴張張合合,半晌說不出一句話來。

  春申君表情木然地坐在楚王對面,一言不發。

  其他卿大夫也腦袋低在胸口處,不敢說話。

  半晌,楚王才戚然道:"本王有何對不起他們?為何他們居然造反?連吳起當令尹的時候,他們都未造反!"

  眾人不言。

  楚王看了一遍平日裡多吵鬧的群臣,最後將視線投向春申君。

  在他最無助的時候,只有春申君在他身邊。所以他繼位之後,十分看重春申君。

  只是當久了楚王,他身邊出現了更多的人,春申君又做錯了不少事,他就逐漸冷落了春申君。

  現在他又陷入無助,便習慣性地看向春申君,希望春申君再次解救他。

  春申君注意到楚王的眼神,心中感情複雜。

  楚王終於又開始依賴他。但每次楚王都只會在遇到麻煩時才依賴信任他。

  可自己與楚王一榮俱榮,春申君只能為楚王出謀劃策。哪怕他現在認為楚王是自找的。

  "或許是他們早就有野心了。"春申君道,"他們本就是楚國宗室,有野心也正常。何況田氏代齊,三家分晉後,不知道有多少封君想著自立為王,只是沒能如願。

  他們既然是宗室,有機會肯定也想自立為王。"

  春申君譏笑道:"他們恐怕認為,這楚王他們也當得。"

  楚王怒道:"豎子爾敢!"

  春申君道:"他們已經做了。"

  楚王再次神情頹然。

  看著楚王這沒志氣的模樣,春申君心頭有一點堵。

  他從楚王當太子時伺候起,所以一直知道他的主父實在是沒什麼雄心壯志。

  他原本以為這樣很好,這樣楚王才能任由他施展抱負。

  但現在楚國內亂,楚王不思立刻平亂,只是不斷懊惱為何這些人要叛亂......

  唉。

  春申君道:"君上,他們為何叛亂,等平定叛亂後再親口問他們。現在應該平亂。"

  楚王唉聲嘆氣道:"是啊。但他們都是本王的族人,本王不忍啊。"

  春申君知道楚王只是在裝仁義,也不揭穿,繼續道:"他們先叛亂,大王平亂理所當然,怎麼能不忍?大王實在不忍,待平亂之後不將他們斬盡殺絕,只是將他們貶為庶民流放,也算是對得起他們祖輩了。"

  楚王聽了春申君的話後點了點頭,道:"確實如此。春申君,你領軍?"

  春申君道:"他們四處作亂,我只能領一支兵。大王,你該至少派四路兵出擊。

  而且秦國虎視眈眈,其他國家也在一旁看著。我想我們還需要備戰外敵。"

  楚王立刻再次神情懊惱:"那可如何是好?本王沒有那麼多兵?"

  春申君不再說話。

  他知道該如何做,楚王也知道。但楚王不想自己說出來,想讓自己說出來。

  但他不能說。

  若他說了,即便平叛成功,他恐怕也會被楚王當做棄子。

  這辦法就是,承認幾個實力最強大的封君自立為王,然後與他們結盟,去攻打較小的封君,以爭取留下大部分楚國土地。

  楚王不斷用眼神示意春申君,春申君閉嘴不言,全當沒看到。

  楚王心生惱怒,便看向其他人。

  在秦布在楚國流行時,楚王與其他封君一樣,也積攢了大筆錢財和糧食,自以為實力提升不少。

  待四處民亂時,楚王直轄的地方有春申君看著,沒有太多改糧為棉的事,所以還算安穩。

  看著其他封君的封邑民亂四起,白頭翁遊說楚王趁此機會收拾不聽楚王命令的封君。楚王雖然將白頭翁驅逐出楚都,但已經意動。

  後來白頭翁被不知哪位封君派人追殺落水,屍骨無存。楚國民心更亂,嚴懲兇手的聲音與日俱增。

  一些有志之士都聚集在了楚王身邊,願意效仿吳起和屈原,再次幫楚王變法。

  特別是以軍功封爵的楚國新興貴族,都對楚王拍著胸脯保證,那些老封君不足為懼,自己定能橫掃他們。其中以世代為將的項氏最為積極。

  老封君中也有支持楚王變法之人,那便是屈氏。

  這一點連朱襄都未曾想到。是藺贄去了楚國實地考察後,才發現屈氏比沒有根基的春申君,更合適當"楚王直屬"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