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第55章 荷葉叫花雞



 蒙武看著朱襄拿出了秦王的詔令,秦王又沒有新的詔令下發,他便只好配合朱襄。


 他也很好奇,早就聽聞長平君對種田頗有心得,彷彿神異。究竟要有心得到什麼地步,才能叫有神異?


 很快,他就贊同了“神異”這個評價。


 朱襄只要看一眼地裡的情況,就能把問題說得七七八八,並找到解決的方法。他口中的土壤酸鹼度,植株病毒和真菌感染,授粉疏苗增加結果率等話,在蒙武耳中彷彿天書。但他用這副拗口的話,總能讓農人心悅誠服地按照他的方法去做。


 朱襄的指導,有的短時間看不出效果,有的第二日就能獲得成效。


 於是朱襄在回咸陽的路上,名聲節節攀高。之後朱襄還未進入村莊,村中宿老就早早等候在村口,將村中田地問題整理妥當,就等朱襄來解決。


 大部分問題朱襄其實解決不了,但即便解決不了,朱襄也能告知農人問題是什麼,以後要怎麼盡力避免。


 很快,各地郡守縣令也出城相迎。如果沒有其他大事,縣令多會跟隨朱襄一同去往田地,用膜拜的神情聽朱襄與農人交流。


 會種田或許沒什麼大不了,但對土壤、植被和所有農作物瞭如指掌,知道農田所有問題產生的原因,這本事就堪稱神蹟了。


 蒙武不懂農事,但他發現,朱襄恐怕是能帶兵的。


 憑藉朱襄對地質地理天氣情況的把握,以及極其恐怖獲得別人信任和依賴的能力,已經足以做一個優秀的將領。


 朱襄展露地只是他一貫的種田技術。他也沒認為自己能瞭解一切農田的問題,只是說了些籠統的東西。


 比如植株被病毒感染,但不知道是什麼病毒,這不能叫了解問題吧?


 只是在這個時代,他如此籠統的回答,也算是見識驚人,讓別人神化了他而已。


 朱襄不僅在指導農田,也在觀察秦國的民間情況。


 秦國的社會很壓抑。農人種田後只能歸家,其他什麼都不能做。趙國的田埂上,經常有遊俠,有小商販。在秦國是絕對看不到的。


 農人的臉上都沒有笑容,彷彿只會種田的機器。城鎮中也沒有活力,連商品交易的每個細節都被秦法約束,一旦違背就是肉刑。


 這個無比壓抑的秦國,難怪在天下一統後迅速衰敗。哪怕秦始皇還在世,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也會摧毀這個龐大的帝國。


 但朱襄又察覺到,此刻的秦國壓抑到麻木的神情中,居然能看出一絲幸福感。


 思索之後,他明白了原因。


 秦國大部分地區都是郡縣制,哪怕封君對封地也沒有太大的行政權力。所以比起其他國家的包稅制,秦國的賦稅更加穩定,只要不遇到荒年,農人能保證青壯年不被餓死。


 秦國又十分強大,哪怕偶然有戰爭失利,腹地基本不會遭遇戰亂。在這個亂世中,不經歷戰亂幸福感就已經提升了不少。


 就算農人遇上荒年,食不果腹,他們還有當兵立功這個能養活全家人的選擇。所以他們不會因為飢餓而絕望。


 所以現在的秦人,認為自己是幸福的。他們也認為,秦國不斷對外發動戰爭是正確的事。他們支持秦王,認為這樣會讓他們生活更好。


 但秦國統一之後辜負了他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