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炸一春天 作品

第37章:魂穿戰國

 傍晚時分,待月茹甦醒之後李燦與她交代了幾句,為了避免漏出馬腳,月茹也答應他全程裝作啞巴,只看不說。

 隨後李燦又拿出布帛筆墨交給月茹,讓她將《聚陽凝陰決》和只記得前半部的《碎骨凝丹決》默寫出來。

 這布帛筆墨是從刑堂裡掛賬佘來的,正好這些東西歸二師兄武摘星掌管,在這個時代此物價值不菲,需日後以任務抵賬的。

 李燦正好順勢詢問了一番,又根據自己的後世見聞做了一番判斷,最後終於確認自己所處的年代竟然是戰國七雄的爭霸末期。

 自己所在的燕國正處於後世的遼東地區,而這伏龍山,在後世隸屬於遼省境內的復州城,自己也曾去過那裡採購過水果,只是因為時間原因並未登山遊覽,只記得山上有一座伏龍古寺,是何年代所建則不得而知。

 復州城在戰國時期屬燕國的遼東郡管轄,秦朝統一後仍繼承使用,西漢時期置文縣,東漢則屬玄菟郡,三國時期復州境內曾置汶縣和北豐縣,而後世資料可查的復州地名則始於遼代。

 據縣誌上記載,公元916年契丹建立遼國後,一舉滅掉了靺鞨族建立的渤海國,為消除女真人的威脅,遼國採取了南遷東徙的移民政策。

 當時居住在扶余(今吉省農安)的女真族被遷移至今天的復州一帶,並在當地設置了扶州,後改名為復州。

 關於復州地名的由來,《遼史》和《三朝北盟彙編》有詳細的記載。遼代從扶余州共有兩次移民至復州,第二次移民後為避免與扶余州混淆,故取同音字“復”以代替“扶”,意為在此地又建了一個州,這就是復州地名的最初由來。

 復州在歷史上還有過一個名字,叫做‘臨襄’。據說大清努爾哈赤的發源地便在‘襄平’(今遼陽),而復州臨近‘襄平’又有拱衛之職,是以曾有過幾朝用過‘臨襄’之名。

 七雄爭霸時期的燕國首都名‘薊’,與‘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國都同為一地,也是後世華夏子孫的國都。

 而緊鄰燕國的則是地處西南的趙國,和地處東南的齊國,而燕國的北方則與東胡、匈奴接壤。

 趙國的國君嬴姓趙氏,始祖造父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國都hd。

 此時的趙國國君名為趙偃,史稱‘趙悼襄王’,在他上位僅僅一年便派出趙國名將李牧攻打燕國,奪武遂和方城,而二師兄武摘星便是武遂人。

 李牧,趙國柏仁人(今河北隆堯),戰國末期的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亦號稱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又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武安君’之封號。

 而齊國的始祖本是封神中的姜尚姜子牙,可是他的後輩子孫不爭氣竟然被田氏取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齊,並由此劃分姜氏齊國和田氏齊國。

 此時的齊國國君媯姓,田氏,這一代君王名為田建,都城臨淄(今山東zb)。

 齊王田建雖是齊國最後一代君王,但在位時間極長,共44年之久。他因得太后扶持而齊國安定,另一方面由於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籠絡齊國這才得以安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