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任人唯親

 晾匈奴幾個月,漢軍慢慢過去,屆時李廣打不過,人馬也有力氣跑。

 劉徹是存了收拾鬧騰的世家功勳的心思,而三萬騎兵不可能個個都是世家子游俠豪強,一定有庶民農奴,除非挨個查。可查是不可能的,那樣傻子也知道他針對世家。

 除了今年新招的世家子弟,每個騎兵都是朝廷辛辛苦苦培養的,劉徹不希望他們慘死在匈奴的彎刀下。

 “仲卿問過俘虜,匈奴會趕在大雪降臨前遷往冬牧場。如今在哪兒,九月前都會在那兒。”

 太后懂了:“也好,李廣還能再練練兵。”

 劉徹想說什麼在喉嚨裡過一遍,決定嚥下去。

 他在宣室打發李廣的時候說改日,就是改日再議。改在一個月後,三伏天來臨之際。這次朝議又吵了起來。蓋因所有人都看出天子不想用衛青。

 三戰匈奴三勝是衛青主導的。衛青參加朝議,李廣很是想去也得問問他的意見。衛青不在,無論你是公孫賀還是公孫敖,還是李息蘇建,都差不多,半斤八兩,所以眾臣才敢舉薦自己看好的人,才敢據理力爭。

 劉徹再一次被吵的腦殼疼,抬抬手叫眾臣退下,改日再議。

 此時李廣意識到皇帝不想用他——“告示招兵”只是想穩住世家。

 劉徹擔心的是藩王,從來沒有把世家放在眼裡,要不是他們太能鬧。可惜很多世家子弟功勳之後認為要是沒有他們先祖,哪有劉姓江山。這時候也忘了靠祖蔭享受多年,縱然劉家欠他們的也夠了。

 眾多來自世家的官吏也不分析誰帶兵勝算大,也不各自舉薦自己看好的人,一起舉薦李廣。

 劉徹直言此時出兵對漢軍不利,他再想想。然而百官認為皇帝只會狩獵,打匈奴他不行,他都沒去過長城,沒在馬背上同人拼殺過。

 眾人面色遲疑,不願離去。劉徹意識到他被鄙視了,氣得霍然起身。眾人嚇得魚貫而出。

 劉徹最為貼心的黃門不懂他了,“陛下,要是不想用李廣,叫長平侯回來便是。七月中發兵,八月就能凱旋。何必叫他們一趟又一趟三天兩頭來煩您?”

 “你不懂。”劉徹搖了搖頭,眼角餘光瞥到幾個小黃門支稜著耳朵偷聽,面色沉重地嘆了一口氣,“仲卿是人不是鐵,哪能指望他一個。累壞了衛長君還不得跟朕拼命。”

 黃門試探道:“公孫敖將軍,或李息將軍呢?”

 劉徹:“像前年衛青一樣騎兵三萬,沒個支援,他倆不敢深入。”

 黃門想想衛青平時看著內斂沒脾氣,可每次同陛下商討作戰計劃時都是一副天王老子來了也不怕的樣子,“跟長平侯比他倆是還差一口氣。拖嗎?”

 劉徹點頭,“去年匈奴損失慘重,朕以為短時間內匈奴不敢侵擾邊關,或見著漢軍就跑,所以才招兵令李廣為將,到關外長長見識,順便練兵。誰知——”又嘆了一口氣,“拖到他們死心吧。”

 黃門搖了搖頭:“奴婢看,難!”

 劉徹笑笑,起身道:“隨朕去椒房殿,有幾日沒見據兒了,也不知道長高了沒。”

 未央宮很大,從宣室到椒房殿得走許久。如今天熱,黃門擔心他中暑,撐著傘小跑跟上,吩咐小黃門準備御輦。

 劉徹和心腹黃門一走,先前劉徹左右的小黃門找機會溜出宣室。

 翌日,許多人收到消息,天子招兵用李廣蓋因天子以為邊關沒有匈奴主力。可匈奴極少,李廣就算活捉千人也難封侯。除非像衛青一樣掀了匈奴老巢。

 怎奈龍城已經被衛青毀了。

 很多世家子弟認為要想立功封侯,只有今年。要是等到明年,天子又“任人唯親”,匈奴主力又被衛青包了,以後還上哪兒找匈奴去。可此時也不能出兵,天氣炎熱,身著甲冑到不了邊關就得全中暑趴下。

 三伏天最後一日朝議,出兵匈奴再次被提出,百官再次聯名舉薦李廣。

 此時確實可以了。然而劉徹是個牽著不走,打著倒退的主兒。三三兩兩舉薦李廣就算了。竟然給他搞聯名?威脅誰呢。

 要是十年前,這招還行。那時候虎視眈眈的淮南王還活著,各地藩王鐵板一塊。如今有些劉姓王爺都不如衛青錢多,外戚又沒成長起來,劉徹怕誰。

 唯一需要在意的太后也被他哄好了。

 劉徹接了聯名奏摺,不看也不議。待他心情好了再說。

 指望著一戰封侯的人忍不了,逢人就抱怨陛下糊塗,天下又不是隻有一個衛仲卿。不過幾日,這類言論傳遍長安八街九陌,連販夫走卒都知道,衛青是天子身邊的“小人”。

 回京覆命的通糧到宣室就忍不住問:“陛下又不想用李廣為將了?”

 劉徹記得他,很尊敬衛長君,所以才叫他給衛長君送糧,“你有何高見?”

 “微臣不敢。”通糧嘴上這樣說,不待劉徹再問他自己就忍不住了,“微臣認為,長平侯更合適。”

 劉徹抬抬手,“不提他。說說長君。”

 通糧第一次到朔方,茅草屋茅草棚,荒草淒涼,他看著都想哭。如今河邊小雞遍地走,河裡鴨鵝成群,到處拴著馬,目之所及處皆綠色,生機勃勃,乍一看還以為在關內。

 “陛下想必也知道微臣很佩服長平侯?”

 劉徹挑眉:“換人了?”

 通糧連連點頭:“大公子了不得。起初大公子用樹搭茅草棚,又蓋茅草屋,微臣很想提醒大公子,陛下叫他和韓太守來此建城,不是過家家。礙於長平侯的關係微臣沒敢說。第二次過去,大公子就準備窯廠了。第三次過去人家就開始燒瓦了。等微臣第四次運糧到那邊,大公子已經著手建瓦房了。

 “大公子也懂分工。力氣大的騎兵去修補秦城牆。匠人們做他們擅長的事。女人養蠶補衣服或下地鋤草做飯養牲口。

 “大公子說,等瓦房曬乾,他們搬去瓦房,天也冷了,最初的草棚就用來養雞鴨鵝羊。他們現下住的茅草屋用來養牛馬豬或者養蠶,或者存放乾草。他們不像匈奴冬天去冬季牧場。等到冬天他只能用乾草喂牲口。”停頓一下緩口氣,“雖然那邊房屋不多,人也不多,但看起來跟長安周邊村落沒兩樣。”

 劉徹相信衛長君不會叫他失望,可也不敢相信這麼快連雞鴨鵝都有了,“只有這些?”

 通糧:“微臣以為這就行了。大公子笑著同微臣說,那些瓦房也是臨時住所。既然要在此建城,就得像個城。大公子劃了一片地,如今正帶人挖地基,夯土築牆。來年農閒時再慢慢蓋房屋。如今住的瓦房當外城,或驛站。大公子還說,日後朔方人多了,需要買東西,那些房屋可以送給隨他前往朔方的匠人,留他們兜售自己做的小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