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謀道人 作品

第一卷 重識三國 第22章 潁川 下

潁川荀氏是戰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荀子的後裔。

荀子出於儒家,卻開啟了法家盛世,並提出了“人性惡”理論,厚今薄古的“法后王”學說,“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不信鬼神、改造自然的思想。

荀子還培育出了韓非子和李斯這兩個學生,幫助秦始皇最終一統六國。可以說,荀子的學說除了勸學、修身以外,更多的可堪稱帝王學術、屠龍秘籍。

但也正因為如此,漢武帝即便要推行“外儒內法”的體制,也不敢讓商、申、荀、韓的法家思想理論繼續發展,畢竟這是既可興邦,又可亂天下的利器。

於是乎,兩漢儘管出現了諸多律法傳家的世家,卻不再有法家學說四處傳播的盛況。

落到荀氏身上,則顯得略微有些尷尬,荀子法學不能夠直接用以致仕,不得不重新迴歸儒學。

好在荀氏畢竟底蘊深厚,在東漢確定官學五經十四家之後不久,得到了《孟氏易》的傳承,從而再次走上仕途。

此時的荀氏因遭逢黨錮,如今只有在外避難的,沒有在外為官的族人。

來訥和李冰問候了荀氏此時在穎陰當家負責的荀衢後,李冰便開始向荀氏族人打聽起那兩位經緯之才。

“荀氏族中青年俊傑眾多,在下有幸聽說過兩位,一位是南陽何伯求曾評價“王佐之才”的荀文若,一位是“少能識奸”的荀公達,不知可否引薦?”

不多時,李冰和來訥便見到了荀彧和荀攸。

此時的荀彧不過十六歲,卻顯得沉穩幹練,面對李冰兩人,不卑不亢,應對得體。

而荀攸雖然已經二十二歲,但性格有些內向,不願與陌生人多交談。再加上兩人傳承家學《孟氏易》,都是通達溫潤之人,始終保持著彬彬有禮,卻沒有任何交淺言深的意思。

弄得李冰愣是沒看出這兩人智略超凡的地方,最後只能在心中給個少年老成的評語。

看著有些悵然若失的李冰,回到客棧的來訥問道:

“公清,今日得見如此多前輩大賢和青年俊傑,為何你的臉色看上去卻有些失意?”

聽到來訥此言,李冰頓時醒悟。有大智慧的人往往藏拙於身,甚至能給人一種看起來愚鈍的錯覺,故有大智若愚的說法。

“自己明知荀彧、荀攸都有經天緯地之才,卻沒能看出任何深淺,這本身豈不就是一種本事?反觀自己,每每心有所思,臉上的神情就會出賣自己,連來訥都能一眼看破。”

這不,又到了自己口是心非編藉口的時候。

“哎,正是因為今日見到太多德才不俗的賢者,冰自省之,深感自身不足,故而自慚形穢,有些失意。”

“原是如此。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公清今日之愧,實乃見賢思齊,訥亦當自省吾身,向兄長學習才是。”

“這你都信?看來我這撒謊不眨眼的水平倒是越來越長進了。”李冰默默自嘲了一句。

見過了二荀之後,李冰心知自己和這些世家子弟在身份上有著巨大差距,再加上現在又沒有一起共事的機會,相互間的共同語言少得可憐。

因此,對接下來的潁川名人便沒有了那般期待,心態倒是平靜了許多,走在路上,神情也變得沉穩了不少。而這一幕讓一旁的來訥看到,又暗暗稱讚了一番。

進入許縣,兩人結識了陳群,這位“九品中正制”的創造者顯然比二荀更看重家世,與來訥相談了很長時間,李冰則純粹成為了陪襯,基本連話都插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