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謀道人 作品

第一卷 重識三國 第16章 從軍選拔

材官挑選的是合格的步兵,騎士的選拔則對應著騎兵,這是自西漢以來就愈發重要的戰略兵種。

眾人說完了材官選拔,對於高國參加的騎士選拔也好奇起來,紛紛問道:

“高軍侯既是騎士,不知當初又是在哪從的軍?騎士又要考校些什麼項目?”

聽到眾人詢問,高國腦中逐漸浮現出曾經的記憶:

平城,是高國的老家,也是雁門都尉的治所,更是高國從軍征戰的起點。(今山西大同市西北處與內蒙古豐鎮市交界處)

高國自小生長在此,雖不通經書,但對平城的歷史典故卻也是非常熟悉。

先漢之時,高祖劉邦受平城之圍,呂后留嫚書之恥。平城,成為了整個大漢王朝的一塊傷疤,唯有以匈奴單于之血,方能洗去這裡的恥辱。

“及至孝武皇帝,餘財府帑之蓄,始有鉤深圖遠之意,探冒頓之罪,校平城之仇。遂命驃騎,勤任衛青,勇惟鷹揚,軍如流星,深入匈奴,割裂王庭,席捲漠北,叩勒祁連,橫分單于,屠裂百蠻。”(注1)

由於平城的地理環境,加上特殊的歷史緣故,這裡逐漸成為了漢王朝北征草原,滅匈奴,擊鮮卑的重要基地。平城縣也常被稱之為平城塞。

兩漢相交之際,王莽的一頓操作,再次逼反匈奴,加上時人盧芳割據北地,為亂幽、並。

光武帝劉秀忙著平定中原,於是下令雲臺二十八將中的王霸、杜茂率弛刑徒六千餘人,治飛狐道,堆石布土,築起亭障,隧候相望,建起了從雁門平城至代郡代縣,一段三百餘里的長城。

自此,平城已是攻守兼備的大型要塞,對於邊疆穩定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東漢王朝釐清叛亂,再次一統後,雁門都尉便設立在平城,統籌一郡兵事。

等到漢明帝的時候,明帝劉莊欲遵武帝故事,擊匈奴,通西域。

永平十六年二月,漢軍分四路大軍出擊匈奴,其中一路便由騎都尉來苗、護烏桓校尉文穆將太原、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定襄郡兵及烏桓、鮮卑一萬一千騎,出平城塞。

不過此時的北匈奴早已不敢再戰,來苗、文穆率軍抵達匈奴河水時,北匈奴部眾望風而逃,四面潰散,因此沒有斬獲。

唯有從酒泉出發的竇固、班超率軍追上了北匈奴呼衍王,一路追殺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而後平定西域,立下戰功。

高國祖上,便是隨來苗、文穆軍出征的士卒之一,既無戰功,自然也無多少賞錢,便留在了平城屯墾戍邊。幾代人經營之下,高氏逐漸成為了平城縣下,安定鄉的小小豪強之一。

再往後,漢和帝時期,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再徵草原,勒石燕然,北匈奴盡滅,餘部皆降。平城雖仍處邊地,實際上由於雁門北邊還有南匈奴部落作為屏障,平城已不僅是軍事基地,也成為了草原和中原間的一個交易中心。

十八歲的高國,跟隨著他父親,穿過平城集市時,只見熙熙攘攘,只聞人聲鼎沸。

在這市場中交易的,不僅有漢人、匈奴人,北邊的烏桓、鮮卑、丁零,乃至西邊的羌、氐,東邊的扶余、沃沮都有部落商人在此匯聚。

有官方背景的鐵匠鋪公開售賣著刀劍盾甲,也有私家雜貨店擺著鐵鍋器皿,巴蜀的巨賈帶來了食鹽茶葉,齊魯的行商販賣的是玉器明珠,草原上的人參毛皮在此地大量出售,養肥的牛羊馬匹亦有柵欄展示,達成契約之後,中原的商人自可在城外領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