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謀道人 作品

第一卷 重識三國 第13章 單戶與豪強

聽完了高順所部整場戰事經歷的高國,不由地肅然起敬。

高國是發自內心的敬佩。心理打定主意,不管這位高順是不是歷史上那一位,都值得他多多親近。

高國起身走到高順面前,深深地鞠了一禮後,說道:

“國曾聞,古之名將,正面破敵,能戰而勝之者,易也;撤軍而行,尤能退而不敗者,難也。今高兄雖只是屯長,儼然已有名將風範。他日,我大漢天下定將再多一位國之柱石!”

高順急忙回禮謝道:“軍侯過獎,某隻不過是僥倖罷了。”

趁著大家都已經是酒意正酣,對高順越發感興趣的高國,開始問起他的從軍經歷。

很快,高順手下喝高了的大嘴巴們卻是連他的老底一起都八卦了出來。

原來正如高順此前介紹的一樣,他雖然自稱是廣武人氏,實際上從他爺爺那輩就遷居到了滷城。

不過高家在廣武也並不是什麼大姓,遷居滷城的其實就是他爺爺一人而已。

這種情況,對於普通平民和一些小的宗族來說,很常見。

因為漢王朝鼓勵成年男子分家而居。

如果一個本就沒多少田產家財的普通家庭,生養了兩個以上的男孩,又都順利成年的話,此時再進行財產分割,可能每一個人分到土地的都不夠繳納稅賦、養活自己了。

那麼對這些貧窮的黔首來說,遷居到另一個相對荒涼的地方,接受政府授田就成了一種相對好一些的選擇。

東漢王朝實行的土地政策中有一種叫做名田制。

名田制最開始是在開國之初的時候,用來安置流民,讓他們重新迴歸生產建設,成為法定人口的辦法。

後來漸漸演變成了相對固定的從國有制土地轉為私有制的路徑。

每當因為戰亂,災荒,地震,斷嗣絕戶等原因產生了無主的土地,這些土地就將被收回為國有,成為名田。

東漢國有土地最多的時候就是在建國不久的時候,尤其在經過了劉秀“度田”之後,國有土地達到了最高峰。

但這些土地基本上是沒有人耕種的,並不能轉化出糧食和稅賦。

名田制就是將這些沒人耕種的土地(直白的說就是荒地)授予那些沒有土地,或者土地較少的貧民,被授予的土地也就隨之變成了私有制。

這些人在政府提供或借貸的耕牛、農具、種子等幫助下開荒耕種,受田滿兩年之後,得到土地的人就有了向朝廷納稅的義務。

當然,到了東漢中後期,不管何種原因產生或將要產生的國有土地,其中的良田肥地大多都被地方豪強上下其手,搶先轉化為了囊中之物。

除了桓帝誅滅梁氏的時候,得到不少良田可以派發外,一般情況,普通黔首能得到的名田都是相對貧瘠中下田,而且不少還需要花力氣重新開荒。

雁門作為邊郡,是荒地比較多的地方,不過廣武縣鄰近郡治陰館,屬於雁門南部相對人口較為密集的幾個縣之一。

因此到了高順爺爺一輩的時候,再能分到的名田已經基本沒有了。他就只能選擇遷居到更遠的滷城。

孤身來到滷城下面某個小村莊的高順爺爺,沒有宗族依靠,成了一個典型的單戶。

相比於枝繁葉茂的大家族而言,單戶的抗風險能力顯然要弱得多,稍微遇到一些天災人禍,就很容易絕戶。